2017年10月30日——11月18日,我有幸参加为期20天的“教育部2017年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这对初为人师的我具有很大启示意义。来到陕西中医药大学已经两个多月时间,由于新教师需要认真备课、熟悉学校情况、接受相关培训,因而,这学期我没有硬性的教学任务。这也就导致我在两个月时间中,对自己有所松懈。参加国培,有幸分享了各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并聆听他们的教学经验,让我对自己日后的成长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也更加明白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培育着一代一代的青年人,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将立德树人贯彻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习总书记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要时刻牢记并认真践行的方针。
学习期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对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基于此,我才能有幸成为“国培计划”的直接受益者,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手段多元化、快捷化,相应的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大大提升,这一方面使教育更容易实施,但另一方面,学生的叛逆心理也随之增强。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同时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且知识体系要不断更新。正如付钢善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的:“以往学生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被打破了,学生的碗有时候是比教师的桶更大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拥有活水源。同时,教师还要成为一盏灯,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作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引导学生培育科学的三观、树立正确的思想、选择正确的道路是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转向中国,特别是加强了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渗透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是及其容易接受的,例如,西方普世价值对大学生就有很大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极容易被西方思想“灌输”的,以书刊和影视作品为媒介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作为思政课教师,我有更多的义务去引导学生保持高度警觉,全面改变我们在西方文化渗透下的被动状况,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接下来,我谈谈本次培训,我的几点感受和收获:
第一,注重师德,坚持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班主任张老师在介绍付老师时,讲了付老师高烧39度,已经到医院,但接到上课通知,仍然改变了打点滴的计划,坚持回到学校上课。我相信听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被打动。在以后教学生涯中,我也一定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国家负责,认真备课,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位学生、对待教育事业。同时,坚持将立德树人宗旨贯彻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品学兼优,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树立好榜样作用,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第二,教学与科研并重,相互促进。西北工业大学齐乐华教授在作《教书育人,师德为先》的报告中就用自己的教学案列,启发各位青年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的内容转化科研成果,同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学是科研的源泉,科研是教学的深化,二者缺一不可。在我日后的教学中,也要努发掘教学中的科研资源,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真正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面临着“抬头率”低的问题,改变这一现状是发挥思政课实效性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迫切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改变传统思政课“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夏永林教授在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报告中,就指出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设计课堂,才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的“老夏说课”公众号就是很好的思政课改革的范例。调动思政课课堂的积极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内容的更新,而教师是这一切改革的主导者。因而,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一定要为思政课的改革发挥自己最大的努力。
第四,有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宽视野,在执教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认真遵循“教书育人”的工作准则,把书教好,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以适应新世纪对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佳俐)
电话:029-38185092
邮箱:shanxitcmjsfz@126.com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