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中大一个青年教师的心声
2015年11月 23日27 日,我校教师发展中心选送基础医学院段丽芳老师赴上海中医药大学参加了为期5天的教师综合培训。段丽芳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撰写了一篇很有特色的心得体会。“体会”中有大西北年轻教师的青涩和并不青涩的思考,有对著名教授的尊敬和对大师的虔诚,有对年轻有为博士的崇拜和对新知识的分享,有对网上课程、慕课、翻转课堂、PPT制作技巧等的领悟和两岸三地学术交流的火花……段丽芳老师还带回了台湾翻转教学创始人叶丙成的《为未来而教》等许多学习资料(已在QQ文件中分享)。读着段老师的心得,我们感觉到广大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知识更新的渴望,对未来教书育人的决心……所以,特别想推荐给大家读一读。
教师发展中心
2015年12月7日
附:段丽芳老师的《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上海OR培训--我校青年教师段丽芳参加上海教育教学培训体会
带着好奇、憧憬、激动,我来到了前30年人生中走的最远的地方---上海。带给我的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来上海、第一次因教学工作外出培训、第一次...
当同事们得知我有机会去上海培训,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上海”,而非“培训”。并且提出各种诚恳的建议:旅游线路设计、小吃推荐……,而于我,不得不承认,更加吸引着我的可能是同事口中的大上海,更是心中向往和坚持的培训,只是,从一定程度上,它可能更像是个任务,我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
自然,随着大巴,我随同全国许多不认识的老师来到培训地点,上海中医药大学。没有华丽的会场,盛大的开班仪式,取而代之的是胡校长几分钟睿智、敏捷、诙谐的开场白,“没有坏种子,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决定于田间的管理和呵护”,及OBE(结果导向的学习)教学理念以及“脑计划”的提出,短短十分钟的开场白,却包含了许多我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过的新的名词,这一切对于我是多么的新鲜,深深的吸引着我要继续听下去,让我知道“我还很不足”而且我“不能再不足下去”。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来对了。我需要这些大牛们带给我正能量,带给我新的理念,带给我前沿的信息!
(上海中医药大学—杨明山教授)
前排早已候着一位老者,他就是即将出场的第一位大师杨明山教授。魏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简明的介绍后,他出场了,“让我先把毛衣脱掉,里面有点热”。这是他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动作,于我,却瞬间变得轻松,因为,这位老者如此亲近、亲切。
《课堂教育的艺术》,题目,与其说讲,还不如说带着我体验了一堂艺术,老者的睿智、洞察、知识的广域、学术的精湛、对领域前沿的洞悉,语言的幽默、交流的技巧,无一不在打动着我,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自己的内心感受,让我折服、崇拜、自愧、感慨,相见恨晚!“我怎么才见到你”,幽默风趣睿智学术及专业的精专都是他的品格,我在专注的听,我不看手机,怕走神错过每一个细节!此时,我也是位学生,才意识到,原来课堂可以这么精彩,原来,可能更多的问题在于我们,原来教师不止是我的工作,不只是我的职业,他应该是我愿意为之奋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对,教师是我的事业,我应该、必须让自己逐渐优秀起来,不想说为了学生,单单为了自己,为了我人生的意义,我也应该强大起来!人云亦云只能让我停滞不前,而这仅有踏实,是不够的!更需要动力、拼搏、付出。因此,我开始从心底感恩,感恩学校,感恩教师发展中心,让我有近距离聆听这场精神盛宴的机会,感谢睿智的老者,他对教学的热爱,对课堂每个环节的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细致入微的设计,对师生互动时张弛的把握,对每个学员由心的赞美都让我惊叹!他的激情、他的成就影响着我,更加鞭策着我!我的上海之旅在这一刻我确定将会定格在教室,而此行的目的在此刻如此明显,它对我的吸引力远远的超过了大上海的灯红酒绿!新的教育理念、如画般美的课堂艺术、亲切的课堂互动、独创的ADDIE、敏锐的科研思路,让我沉醉、沉迷、汲取……
(上海中医药大学—郑月娟副教授)
如果说谦逊温和的老者带给我一张前所未有的精神盛宴,下午就是视觉盛宴,年轻、漂亮、积极向上!下午主讲的是以为年轻貌美的博士后郑月娟,单单几行对她简短的介绍都足以让我汗颜,年轻的博士后,国科金的数量让人刺眼。她就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申请课题的经历和大家做了分享,细致入微、建议诚恳、轻快活跃,让人没有一点压力,却又很大的紧迫感,他的一句话对我印象尤为深刻“在博士毕业的一年中,我在努力的申请课题,想要做科研,可是一年多没有拿到一个课题,我就特别着急,怎么办?总得找点事情做啊?找点什么事情呢?读博士后吧?”如此的轻描淡写,却让我起伏不定,在我们自己遇到挫折的时候解决掉方式式抱怨、找其他的乐子、转移注意力,而她,有空就来强大自己,只有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有更多的机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杨华元教授)
下午做第二场报告的是他们本校的杨华元教授,当时看到杨教授时,我就在笔记本上写下“学术、严谨”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果然如我的推断,他分享的也是国科金的申报,但是和年轻的郑老师的角度不一样,如果说郑老师分享给我的是他的经验和满满的正能量,那杨教授给我就是一场严谨的学术报告,从晦涩的概念到各个项目的分类区别及申报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尽的报告,让我收获颇多,同时对这个五十多岁的学者充满敬意。培训结束和魏主任的闲谈中得知,杨教授是魏主任的爱人,顿悟:优秀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位优秀的女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项乐源老师)
第二天早晨的第一场报告是负责接待我们的项老师做的,看到报告人是她,首先比较年轻,自己心里就在犯嘀咕,这么年轻的老师会给我们昨天一样精彩的报告吗?马上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于的。他,虽然年轻,但是他的阅历并不年轻,项老师以他们亲力亲为的事情为起点,做了详尽的报告,带给我新的教学方法“三明治教学”,新的教研方法“课例研究的开展”等等,讲述了他们见证的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这也正是我所欠缺和需要的,他的报告让我知道以为教师要变得优秀不光是想想就行,不光是听几场报告就好,更重要的是我们实践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辛苦付出,收获来自于过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洁敏老师)
第二场报告是他们学校各家学说的一位教师,虽然他带来的报告主要是中医有关的,但是,对于我,同样收获很大,首先,对我扫了一个盲区,我知道了CSSCI期刊是个什么期刊;还有收获更多的是他的讲课风格和对我的激励,首先,我看到姚老师是一位“金牌教师”,果然,姚老师的课堂设计缜密,从学前诊断到引言到正文,过渡的非常自如,而且整个课堂虽然专业概念很多,但是经他的讲述,变得灵活起来,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
下午的报告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是复旦才子杨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首先我对杨才子的第一印象“干脆、利落”,果然没有判断错,可以说是他的风格。全新的教学理念,原创的教学方法、精彩的现场实践、敏锐的洞察力及环环相扣的课堂表达形式,毫不夸张的说完全打破了人类规律:听课8分钟的疲劳点,因为他的分享整整将近三个小时,我完全没有一点点疲劳,相反,兴奋、激动、意味犹尽,原来三个小时这么短…而且,这场分享,彻底的颠覆了我自己一直坚持的对的教学看法,“课堂内容多讲不完,我必须要讲完,速度快点都没有关系,不然学生学不到怎么办?”才子告诉你“根本就不需要你讲完啊,学生可以自己学”,而且他的“亮考帮”让他的整个课堂氛围一场活跃,给学生自信,让学生主导,这可能就是我们经常听的“以学生为中心”吧!
(上海中医药大学—许瑜函老师)
接下来,许瑜函老师做了自己的一点分享,他也是负责接待我们的另外一位老师,不同的是,他看起来更年轻,像是我的同龄人,而且很温柔,但是他做的报告却让我对这个年轻的老师刮目相看,首先,不评价他分享的内容,就单单作为一位老师,他带给人的听觉感受特别舒服,不急不缓却又张弛有度,声音优美又抑扬顿挫,整个课堂我都在认真的听,对他形容最恰当的四个字“娓娓道来”,特别优美。而且通过分享自己的在台湾大学学习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也看到了台湾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了“最顽皮的电机学教授—叶丙成”,他能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想尽各种办法,最后竟然编程了一款游戏,而这款游戏就是由习题组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让我震惊,,而且他在做讲座的时候激动地道来“今天我的爸爸妈妈、爱人、儿子都在,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一天都在干些什么”相比自己,差距真的不能形容。同时,也真正看到了一位热爱教学的老师的付出与收获,得到学生肯定时的感动······
(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强老师)
早晨,许强老师带来了一堂新颖的课,首先吸引我的是他的题目“有一种Power叫Point”。接着我意识到他只是学工部的一位普通老师,这是吸引我的第二个地方。在我的理解中,他的工作和我们专职教师不一样,他更多的应该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关,但是他在介绍简单的描述“因为工作中用到PPT,所以琢磨了怎么做好它”。而作为教师的我,每堂课都需要用到它,却从来没有想过怎么会做的更好,这可能是我这堂课最大的一个体会,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我们遇到每一个问题时,都会用心琢磨怎么可以做的更好,那么我想,很多事情无形中我们就会做的更好了!
(华东师范大学—朱伟强教授)
下午华东师范大学朱伟强教授带来了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他系统的诠释了概念的同时,更是完整详尽的阐述了教案、大纲等的具体制定过程,让我一个初学者收获颇多,每天都在做教学设计,每天都在和教案大纲打交道,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教学设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现在我找到答案了,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三个问题“带学生去哪?”“怎么带他们去?”“怎么才能更好的带他们去?”,用游客和导游的关系就是“想办法让游客看到更多的风景”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需要做的。
(复旦大学—-蒋玉龙教授)
还有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复旦大学霸气幽默教授蒋玉龙教授,节奏明快、语言幽默却又霸气十足,流畅生动信息量十足,条理清楚,没有一句多余话也是这个理科才子的特质:不需要多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诠释!他带给我又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听了教授的讲授,不得不佩服他的妙,第一,开设网上课程,实施慕课,看似成功的将教师从从教学中解救出来,其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做一堂精彩的网络课堂,还需要随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去改进他;第二,翻转课堂,一方面直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其次通过翻转过程教师和学生的评课,及时发现解决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澳门科技大学---孙建荣教授)
此外还有澳门科技大学的孙建荣教授带来的课程评价,在课堂中,他完全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热情洋溢、活力四射,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他从一个新的高度阐述了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用昨天的方法,教今天的学生,准备明天的人才”很明显已经行不通了,提出全程面授确实存在挑战,需要改革,而改革的出发点是不能动的“基于知识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模式同样要与时俱进。作弊在众人眼中都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分析,他也展示了一种能了,“一种信息获得能力的展示”,虽然这种展示方法是不对的。
(复旦大学—田凌辉教授)
还有很多,田凌辉教授从一个评审专家的角度诠释教育教学课题的申请,以及三位优秀教师的课堂展示。于我,初入茅庐的到处乱撞的小子,无疑是一场冲击力十足的头脑风暴!而我需要它,需要它给我全新的教育理念,前沿的教学变革,比我优秀十倍百倍的专家们的努力、拼搏也是我奋斗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为期五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心中有不舍,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一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理论,开阔视野的同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是我最大的收获在于我清楚的知道目前教学中最需要迫切改革的地方在哪,就是我自己,对,教师本身,不只是学术、科研、还有艺术。首先,我的职业定向更为明确,教师,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我需要毕生奋斗的目标!而我的成就感是学生,学生对我的肯定是我最大的成就感,也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我想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其次,我相信,一个人平庸还是脱颖而出与你的付出成正比,而我,平庸的时间已经有点长了,所以,就从现在开始,奋力追赶,幸亏还不是很晚,不为别的,只为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也有此刻我的感受足以!而我知道,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我的艰辛努力;最后,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大事就是每一件小事开始的,OK,我准备好了,大牛,我要向你们靠拢,我来了!感谢上海之旅,感谢学校给我上海之旅! 基础医学院:段丽芳
2015-12-6
电话:029-38185092
邮箱:shanxitcmjsfz@126.com
微信二维码